戚继光的诗,戚继光

运势阁 阅读:33 2023-01-31 13:56:47 评论:0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出身将门,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5年调浙江抵抗倭寇,他招募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其祖为明朝开国将领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终病逝,授世袭明威将军。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戚继光吗?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戚继光人物生平经历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其祖为明朝开国将领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终病逝,授世袭明威将军。

  戚继光从小受其父戚景通严格教育,戚景通一发现其缺点,会严厉批评。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兵部主事计士元,推荐戚继光“留心韬略,奋迹武闱。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持不荀。”更获得张居正信任。戚继光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受到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唐顺之的启发,从其所编“六编”中《武》获得灵感,戚继光创立“鸳鸯阵”,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三才阵攻防兼宜,适合于山林、道路、田埂等狭窄地形。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家军大破倭寇于浙江临海,九战九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创平海卫大捷。从此倭患终被荡平。戚继光曾为诗:“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死后,被杨四畏排斥,被调到广东任镇守,郁郁以终,晚年家徒四壁、医药不备,且被妻子遗弃。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初八日,逝世于蓬莱故里。着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戚继光:量力而行的民族英雄

  刚好在重读《万历十五年》,个人觉得戚继光抗倭这件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作量力而行。

  鉴于唐末藩镇的跋扈,自唐以下的宋明两朝就有明显的重文轻武的趋向。这种趋向到了两朝的中后期就更加明显。

  到了戚继光生活的年代,军事活动更是处处掣肘,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上文已经说了,整个帝国的国策就是重文轻武,提倡文人治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后勤补给。当时的后勤补给是由户部来进行统一筹划,然后把定额下放到地方,各个地方政府按照规定的数额把给养直接运交附近的军事单位,军区和中级以上的后勤机构。一个府县,可能输送食粮及银两于十几个不同的小单位;一个卫所,也可能接受十几个府县送来的粮食和银两。

  由于军用物资是分散送来的,质量也就参差不齐,比如有的地方送来的火铳可以质量过关,但是有的地方送过来的,一开枪铳管就裂开直接报废。不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在作战时心里忐忑不安,军队的战斗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于是倭寇的猖獗也就应时而生。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也迭经倭寇的蹂躏。正当悲观和惶惑遍布于滨海各省,一股50至70人的海寇竟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超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朗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秣陵关至宜兴,退回至武进。以后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据称竟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为本朝陪都,据记载有驻军12万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见。

  基于这种情况,当时的名将俞大猷提出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说要搞一个舰队,歼灭倭寇于海上。这个想法自然是很好的,但是所牵涉的问题和将要引起的后果已经超出军备问题而及于政治。黄仁宇先生指出,“明朝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俞大猷当然更不可能预见到,在未来的好几个世纪之内,上面这些情况在我们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竟不能发生根本的改变。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

  俞大猷的壮志难酬,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较之下,戚继光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没有试图在制度上去颠覆传统,提出脱离实际的想法,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他有一套非常务实的作战计划。

  首先体现在对士兵的选拔。戚继光绝大多数选择招募农村壮丁,拒绝城市无业游民。他认为这样易于管理,城市无业游民心思比较多,而且伶牙俐齿,他怕这些人临战挑唆憨厚的农村士兵,影响战术执行。

  然后是鸳鸯阵的应用。戚继光抗倭的时候,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越发普及,加之沿海地区地形也比较多样,这使得大兵团密集作战已经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于是戚继光改进了“鸳鸯阵”,并广泛运用于战斗当中。鸳鸯阵的优势在于小单位作战,行动灵活,适应地形变化,而且武器简单,诸如藤盾,狼筅,腰刀此类,容易补给。更重要的是鸳鸯阵之中,每个人的行动都是规定好了的,没有很复杂的流程,对于农村来的士兵们乐于接受。

  接着是战斗部署。“戚继光周密而细致。在他指挥部队投入战斗以前,他习惯于把各种条件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反复斟酌。一些事情看来细小,却都在他的多方思量考虑之内,例如士兵在遇到敌人之前以小便为名企图脱队,或是情绪紧张而喉干色变。他还为火器规定了一个保险系数,有多少不能着火,又有多少虽能着火而不能给敌人以损害。他认为一个士兵如果在作战时把平日所学的武艺用上10%,可以在格斗中取胜;用上20%,可以以一敌五;要是用上50%,就可以纵横无敌。这种考虑丝毫也不是出于悲观怯懦,而是战场上白刃交加的残酷现实,迫使一位高级将领决不能姑息部下,也决不能姑息自己:在乎日,他要求士兵作一丝不苟的训练,那怕伤筋断骨也在所不措;在临战前,他就要求自己绞尽脑汁,以期准确地判断形势。”(《万历十五年》)

  有了之前的准备,战斗对于戚家军来说就是手到擒来。“他们的的胜利记录无出其右。从1559年开始,这支部队曾屡说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

  我所理解的量力而行,就是尽全力去打好手中的牌,打好才是重中之重。就这一点而论,戚继光做到了。(风水www.azg168.cn)

  晚年被休?戚继光一生竟败给了她!

  英气与胆识,她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之女

  戚继光的夫人王夫人,出于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

  史料有载,在一次战争情势危急之下,王氏能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女人孩子穿上“戚家军”的军服列于城上。倭寇匪首以为戚家军的主力部队在城中,立刻吓得扭头后撤。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活生生地吓退了日本人。这段历史让我们窥见了王夫人的英气和胆略。

  失子之痛,最终收养妾生之子

  王夫人的一生中产下的几个孩子都相继夭折,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性格刚烈的王夫人知道后,勃然大怒,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王夫人见状才心软。

  之后王夫人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一子来养,事情才终于平息下来。

  再丧爱子,她选择休夫离家

  然而,王夫人最终还是没能和戚继光白头到老。

  在她过继的儿子戚安国死后,王夫人决定“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

  在戚继光最辉煌的时候,她选择主动和戚继光离婚,孤身一人回到娘家。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戚继光驱逐倭寇

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