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壮族人口,中国少数民族壮族

运势阁 阅读:38 2023-01-31 13:52:35 评论:0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形成其实在于中国的岭南地区。那么壮族的相关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壮族信仰的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少数民族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壮族

  壮族介绍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总理的提议,将宋代以来文献记载的僮族改称壮族。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

  壮族的起源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Roeg yae”、“西瓯Raeuz”、“苍梧Changj you”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Daex Roeg,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耕种Daex)谷,骆(roeg)为越人鸟崇拜,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僮”-(音ndoengz)这个民族名称,本意是原野,是南宋时出现的。 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dingz ndoengz)”。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hmong)、曰瑶(you)、口嘹(raeuz)、曰獞(ndoengz)、曰仡佬(ga raeu)”。[9] 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明史.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提到“广西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到清代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岭南各地。

  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西部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推荐阅读:珞巴族婚礼习俗

  壮族信仰方面

  ①花婆神

  据壮族学者蓝鸿恩先生讲,她是由壮族的创世女神姆六甲演变而来的。有的地区的壮族人认为姆六甲是布洛陀的妻子,有壮族地区则认为是布洛陀的母亲。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又称“花王圣母”。壮族认为儿女是花婆庭院里的花朵,枯荣全凭花婆主宰。婴儿出生,即在床头铺上纸花,逢年过节由母亲领孩子另祭花婆。孩子有病,也要祭请花婆保佑。在南壮族地区的壮族,人们更崇拜花婆神。这种信仰不仅在壮族有,在广西的仫佬族、毛南族等都有此信仰。

  ②土地公

  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主,主管一方水旱虫灾及人畜瘟疫的神灵。因此,村村设有土地庙,但无神像;唯用红纸书写“土地公之位”字样,贴于正中墙上以供祭拜。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危难事件,村民必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供物随事的大小而有厚薄。求签前忌吃狗肉。全村则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每年开春作“春祈”,求土地公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秋季“还愿”,感谢土地公的厚赐。

  ③社公

  被认为是村寨保护神。多于村边大树下设社坛,内供石头数块,也有供奉石雕狗像的。每年除夕,各家备酒肉祭祀。祭社时,全村寨长老齐集,祷告社公,并讨论当年应举应革事宜。村中青壮及少年,集于社前,遍拜尊长,称为“拜社”。新嫁女子,也须携同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新生婴儿由父母带到社前,向众人分发红蛋,主持社祭者为小儿戴上首饰,祝愿平安健康。年满三岁的男孩,由父母带到社前跪拜,以鸡、酒祭社公,并请舅父命名;而后将鸡肉切成小块,连同一片黄糖,分送各家各户,告以孩子名字。女孩则于社前穿耳戴环。祭社当晚,各家将从社坛前带回的肉、粥、粽子和红蛋等,置于有孩子的媳妇门前祭祀,表示为孩子“赎魂”。祭毕,将粥喂禽畜,认为可使其肥壮。每遇虫灾,各村寨鸣锣聚众,杀猪、羊、鸡祭社;并用纸条染畜血,标插田间,象征社公到此,即可免灾。

  ④禾神

  六月初六家家户户杀鸡做粢粑到田间拜祭“田公地母”,聚饮欢歌;并在田边插小纸旗,祈求丰收。在遭受虫灾时,则“耍黄龙”驱虫。播种时,往往撒少量谷种或花生壳于村口路旁,求禾苗长齐。七月间有的村寨集体举行“祭青苗”,以猪酒供祭于村外,老少集饮,唱和农歌。秋收时,要举行“吃新米”,从田里采集稻谷做新米饭,宰杀鸡、鸭到田头供祭后,才开镰收割。

  ⑤牛神

  壮族传说牛是上天派到人间帮助农耕的,以农历五月初五为牛的生日,称“牛皇诞”。该日禁用牛力,在牛栏烧纸祭牛神,并喂牛一团有色糯米饭(黄牛用黄色,水牛用黑色);有的地方还以菖蒲雄黄酒灌牛。春耕大忙后,要举行“收牛魂”仪式,称“牛魂节”。该日,以鸡、鱼、肉、五色糯米饭祭于牛栏或野外放牧处,众人团坐欢宴,并用芭蕉叶等包五色饭和肉、菜等喂牛,禁止鞭打或厉声呵斥。他们认为耕牛农忙作业辛苦,神魂惊散,故须招引。

  此外,还崇拜龙、雷、水、火等众多自然神灵,并各有崇拜祭祀礼仪。

  祖先崇拜

  壮族称祖先神灵为“公裔”,崇拜至诚,特别是对被认为英雄的祖先,尊崇尤甚。

  ①莫一大王

  传说能呼风雨、驱鬼神、敌盗寇、护百姓的英雄祖先。许多地方,尤其是广西西北地区,不仅有莫一大王庙,而且家家神龛供奉莫一大王为“真正尊神”,长年香火不断。祭祀礼仪有三年一庆愿,五年二庆愿,十年一还愿。庆愿还愿均须宰杀猪牛鸡鸭献祭,并请师公诵经数昼夜,耗费甚巨,称为“大秀火”。无力承担这笔费用的,可于腊月做“烧腊”祭祷,向莫一大王表示力不从心,以求宽恕。除莫一大王外,还有莫二、莫三、莫四、莫五等大王和黄九公等,都被认为是壮族的英雄祖神。

  ②家祖

  每家正厅必设神龛,奉祀祖先以及灶王诸神。祖先名用大字写在一张红纸的中间,其他诸神用小字低一格列于两旁。春节和鬼节为一年中最大的两次祭祖活动。除夕,净扫门庭,烧茶冲米花糖迎接祖先神灵回家。大年初一早晨,互相串门给各家祖先酌酒作揖,共贺新春。初二送祖,亲戚来客必带供品,向祖先神位进香。年初一至十五,神台前供物不断。晨昏三叩首,早晚三柱香。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要过“躲鬼节”。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地狱里的鬼都出来觅食,其中恶鬼作祟,为害甚烈。所以道绝行人,家家闭门躲鬼,在家祭祀鬼神。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十祭祖坟。届时在墓前供献五色糯米饭,在坟头遍插纸钱。 推荐阅读:布朗族婚礼习俗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广西壮族清明节习俗
  ☑ 壮族民居特点
  ☑ 壮族的风景特色
  ☑ 壮族民族风俗
  ☑ 壮族的民族风俗
  ☑ 壮族服饰特点介绍

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