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风水禁忌(2017中秋万人博饼节)

运势阁 阅读:63 2023-01-03 08:06:53 评论:0

今天中秋佳节,幼儿园师资服务平台祝您合家团圆,中秋快乐!

中秋节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发展缓慢。 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 早在《周礼》一书中,“中秋”一词就已存在。 记录。

中秋节是孩子们眼中比较熟悉的传统节日。 如何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了解节日的内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现在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服务平台小编就带领大家科普一下中秋节的由来、传统习俗、节日故事等知识。

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告诉孩子要传承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一、中秋节的由来与渊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是秋天的第二个月。 古称中秋。 因正值秋季八月,民间称中秋节。 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夕。 因这一天月圆,象征团圆,故又称团圆节。 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秋节的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云:“中秋之月养老,食稀饭。”

1、据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记载:“天子春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祭祀月亮了。月亮和崇拜月亮。 后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纷纷仿效,逐渐流传到民间。

2、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秋天是庄稼成熟的日子。” 八月的中秋佳节,庄稼和各种瓜果陆续成熟。 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以“中秋节”为节日。

“中秋节”是秋天的中间。 农历八月是秋中月,十五是这个月中的一天。 因此,中秋节可能是从古代“秋报”继承而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的由来应是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 唐军裴霁以满月为概念,成功发明月饼,并作为军饷广泛分发给军队,成功解决了大众吸收的问题。 抗隋起义军的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拜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以月亮圆圆作为人们团圆的标志,作为思念故乡、思念亲情、祈求丰收幸福的寄托,成为一份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

1. 祭月

中秋节拜月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习俗。

《礼记》早就记载了“秋暮夕月”,就是祭祀月神的意思。 这时要举行寒月祭,摆上香案。

在周代,每到中秋之夜,都有迎寒祭月的节日。 摆上一张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西瓜一定要切成荷花状。

月下,月神塑像朝向月亮方向,红烛高高点燃,全家依次拜月,然后由主妇切团圆月饼。 砍人的要事先清点全家总人数。 在家的和在外的应该一起算。 不能剪多剪少,大小要一样。

在少数民族中,祭月的习俗也很盛行。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礼拜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和天坛。 分为东南、西北、北四个方向。

北京月坛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泉朝日,秋夕月。朝朝日朝,朝夕月”。 这里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祭月。

这种习俗不仅为宫廷和上层贵族所奉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2.赏月

赏月习俗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

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的诗句。

宋代,中秋节更盛行赏月。 这一天,“家家装台亭,百姓争占酒楼赏月”。

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盛行于唐代。

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的诗句。

宋代,中秋节更盛行赏月。 这一天,“家家装台亭,百姓争占酒楼赏月”。

明清时期宫廷和民间的祭月、赏月活动更加广泛。 中国各地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和“望月楼”。

文人墨客或登塔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许多千古流传的佳作。

时至今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天上明月的美景,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拜月

相传古齐国丑女无颜,幼时虔诚拜月。 长大后,她以德行卓著入宫,却不受宠。 某年八月十五日,赏月之时,皇上见她在月光下,觉得她美丽出众,就立她为皇后,中秋节就从拜月而来。

月中的嫦娥以美丽着称,所以姑娘们崇拜月亮,希望“像嫦娥,面如明月”。

云南傣族还有中秋之夜“拜月”的习俗。

4、喝桂花酒

中秋之夜,人们抬头望明月,闻阵阵桂香,想起吴刚砍桂花,饮一杯桂花蜜酒,庆贺天伦之乐。 欢聚一堂成了节日的享受。

5、吃月饼

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各地中秋节必备的习俗。 俗话说:“八月十五正,中秋月饼香甜”。

月饼一词起源于南宋伍子牧的《孟良录》。 当时只是一种休闲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将赏月与月饼结合起来,寓意合家团圆,寄托思念之情。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佳节亲友相亲的重要礼物。

6.观潮

在古代,中秋节除了赏月外,观潮是浙江的另一大盛事。

中秋观潮的习俗源远流长,汉代梅丞的《七发赋》中已有详细记载。

汉代以后,中秋节看潮风气更盛。

明代朱廷桓的《武林旧事补》和宋吴子牧的《梦两录》也有观潮的记载。

7. 烧灯/累灯

中秋之夜,有点灯助月的习俗。

时至今日中秋节风水禁忌,湖广地区仍有叠瓦、上灯的习俗。

古时在广东,每逢中秋节将至,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用竹纸制作兔灯、杨桃灯或方灯。

另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果皮做灯笼。 此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方便的是“柚子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制作。 绑灯笼不仅用于“树中秋”,还有情侣们手执灯笼依偎赏月。

江南地区有放灯节,近代中秋节放灯的习俗更是盛行。

灯笼在广东最为兴盛,每逢佳节前十多天,家家户户都用竹篾结灯笼。

做果子、鸟兽、鱼虫、“喜庆中秋”字样,在贴好的彩纸上涂上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用内燃蜡烛,将绳索系在竹竿上,高高立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组成人物或各种形状,悬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中秋”。 -中秋节”或“垂直中秋节”。

中秋夜灯用内燃蜡烛,将绳子系在竹竿上,高高立在瓦檐或梯田上,或用小灯组成人物或各种形状,悬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中” -秋天”或“垂直中秋”。 富贵人家所挂的灯,高可达数丈中秋节风水禁忌,家人聚在灯下饮酒,自娱自乐。 老百姓立一根旗杆,两盏灯笼,自娱自乐。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节放灯的习俗,规模上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8. 猜谜语

中秋月圆之夜,公共场所挂起许多灯笼,人们聚在一起猜灯谜,因为这是大多数青年男女最喜欢的活动。 同时,这些活动中也不乏爱情故事。 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为男女恋爱的一种形式。

9. 和兔大师一起玩

玩兔爷大约始于明末,流行于北京。

明代季琨(1636年左右)写《花王阁残稿》:“北京中秋多为泥制兔形,衣坐如人。 ,孩子们崇拜它。”

到了清代,兔神的功能由祭月变成了中秋节儿童玩具。

兔师傅为泥人,兔首人身,身穿铠甲,插护旗,面覆金泥,全身彩绘。 他或坐或站,或打杵或骑兽,有两只大耳朵。

《燕京岁史记》:“每逢中秋节,城中人用黄土做蟾兔像出售,谓之兔子。”

清朝宫廷称月中玉兔为太阴主。 不过,北京人称它为兔爷。

在北京地区的民间传说中,中秋节祭兔爷,既不够庄重,也有戏谑之嫌。

10.玩幸运

“秀鹿仔”是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非常流行的儿童游戏。 花是用柚子壳雕刻的,中间可以挂灯笼。 孩子们成群结队玩耍,或携带各种动物和水果形状的灯。 走在街上,唱着《秀鹿歌》:

“玩鹿子,玩鹿儿,点灯。识字者重识字,读书为天下第一,不等于文章无用,古语曰一字值一字。”一千金,书中还有贵人……”

孩子们玩得开心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和水果。

11.烧桶香

江苏中秋之夜,烧斗香。

香桶四周贴有纱绢,上面绘有月宫景物。 还有用香炷做成的香桶,上面插着纸包魁星和彩旗。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桶的习俗。

12.祭祖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下午,各家堂会摆上祭台,摆好祖宗神位,供奉各种供品。

祭完后,将祭品一件一件煮熟,同时与家人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

13.火龙舞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传统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四夜起,铜锣湾大坑区连续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火龙身长七十多米。 它有一个32节的龙身,由珍珠草制成,并充满长寿香。

盛会当晚,该区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起伏的火龙,在灯光和龙鼓乐声的映衬下欢快地舞动着,热闹非凡。

14.听香

听香是台湾中秋节的古老习俗。 古时候,姑娘们想要嫁得好,先在家里的神明面前烧香拜拜,诉说自己的心事,祈求神明指点听香的方向,然后顺着方向走。他们无意中或在路上无意中听到的第一句话。 投笋判断,说明占卜吉凶。 例如:占卜人生大事,听到的话是吃香糕或鲜花盛开,月圆,表示吉兆,喜事将至。

15.塔燃烧

中秋灯笼与元宵灯笼有很大区别。 塔灯在中秋之夜点亮,主要流行于南方。

宝塔灯是村里的孩子们捡起瓦砾,做成宝塔形状的灯。

清代,苏州村民在荒野中用瓦片建起一座七级宝塔,正中供奉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

广州的孩子们用碎瓦片烧“熊猫灯”; 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放一个玻璃杯,红光闪闪。

此外,烧瓦灯(或烧花塔、烧瓦塔、烧熊猫)游戏在南方广为流传,流行于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如《中国风俗》卷五记载:江西“中秋之夜,孩子们通常在野外捡瓦片,堆成一个有洞的圆塔。黄昏时分,在瓦下的柴塔中烧掉。明月。当瓦片烧红,再浇煤油火上浇油,整个田野一片火红,照耀如昼。直到深夜,无人看守,才开始呼吸,这名为烧瓦灯。”

广东潮州的瓦烧塔也是一座空心塔,用砖瓦砌成,填满树枝,烧制而成。 同时,还有一个烟堆,是祭月结束后堆放柴火烧掉的。 广西边区的烧盘塔也有类似的活动。

福建晋江也有“烧踏仔”活动。

3. 中秋传说

1.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西王母将长生不老药送给她,后羿不愿接受,只好交给嫦娥保管。 后羿的弟子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 嫦娥无奈的吞下了仙药,飞向了天空。

那是农历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 嫦娥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因为她舍不得放开后羿。 每年8月15日,去嫦娥最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摆上她最爱吃的蜜饯和鲜果,迎月与嫦娥重逢。

人们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香案,祈求善良的嫦娥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2.吴刚砍桂

相传吴刚的妻子与炎帝的孙子博陵有染,吴刚一怒之下杀了博陵,触怒了炎帝太阳神,被派到月亮上砍下长生不老树.

但是桂树马上就会被砍掉,而吴刚每砍一斧,被斧砍下来的枝叶就会重新长到树上。 过了这么久,吴刚还是没有砍倒这棵桂树。

吴刚的妻子深感愧疚,命令自己的三个儿子变成蟾蜍、兔子和蛇飞上月球陪伴吴刚。 为了帮助父亲尽快把桂花树砍掉,玉兔不停地把砍下的枝叶砸碎。

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无法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反元。 朱元璋联合各种抵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很严密,消息传出去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灵机一动,命部下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藏在煎饼里,派人送去各地的起义军,通知他们应对起义。 8月15日晚上。 . 起义当天,所有起义军齐声响应,起义军犹如星火燎原。

不久,徐达攻陷元大都,起义成功。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不已,连忙传下口令,让全体将士和百姓在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中大饱口福,并赏赐大臣们吃过的“月饼”。当年起兵时暗中传递情报,作为过节糕点。 从此,“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越来越多,大的像圆盘一样,是送礼佳品。 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4.古代文人赏月诗谣

《水歌头》

宋苏轼

明月何时? 向天请酒。

不知天上宫殿,今夕何年?

想乘风归去,又怕琼楼玉宇,

高处太冷,

舞动清影,似在人间。

转诸葛,低齐户,照无眠。

不应该有什么仇恨,久别又何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盈亏,古时难。

Nung、月亮和新月。

民谣

月色照谷田,

粮田上,农民们忙碌着。

今年水稻丰收,

家家户户皆大欢喜。

月亮很亮,吃大蛋糕。

不吃大饼,吃小饼,

不要吃小蛋糕和吃外稃。

吃完饼,天气好,

吃引理,人生步步高。

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