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华佗村,广东清远江步华佗庙
清城区附城(今东城)江步墟,是个历史悠久的墟市,它南濒北江,东与源潭隔江相望,北枕笔架山脉,在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是一个繁荣昌盛、人口稠密的贸易集散地,更有“先有江步,后有附城”之说。
在墟镇边缘的农田旁,有一口五百年历史的古井,井水清澈透明,走近井口,能看见清晰的人像倒影。在距离古井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座庙宇,这就是已有300年历史的华佗古庙。相传,此庙缘于医学界尊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其后裔于清初来江步墟行医,由于医术高明,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深得当地百姓称赞。于是,百姓集资修建了一座“华佗庙”,一来敬奉名医华佗,二来让华佗后裔在此施医赠药,佑护黎民。
华佗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汉献帝建安年间,华佗与董奉、张仲景三人并称“建安三神医”。华佗所创造的医学奇迹中,有先于欧洲1600多年的“麻沸散”,有益于养生的“五禽戏”。
关于华佗的传说很多,简直可以车载斗量,给“三国英雄”关羽(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在民间,华佗为东汉丞相曹操“劈脑取风涎”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有史可考,江步墟的华佗古庙,始建于清初康熙年间,重修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即使从重修时算起,距今也有146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华佗古庙变成了危房,2011年当地社会贤达周瑞谋、陈杨光倡议重修古庙,江步墟36姓村民积极响应,捐资数十万元,终于令古老的华佗古庙重见天日,让传统中医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
重修后的华佗庙属混凝土结构,面宽三间开,两进一井,黄色琉璃瓦面,占地约300多平方米。大门上方镶嵌着同治年间的大理石匾额,正面阴刻“华佗古庙”,上首阴刻着“同治八年己已岁”,下首阴刻“孟冬吉旦重修”字样,大门两侧镶嵌大理石楹联,上联为“万古思光垂着照”,下联为“千秋火德永长明”,保留了古庙的历史记忆。
大殿坐北朝南,灰墙黄瓦,正中央设有神龛,神龛华佗坐像高约1米,手捧医书;两边站着童男玉女,左边童子双手捧药箱,右边童子手抱药葫芦。华佗像前设有一个水泥神台,长约2米,宽约60厘米,高约70厘米,神台上面摆放着三个香炉,旁边吊着一个铁钟,敲击时发出清脆洪亮的声音,庙内挂满帷嶂旗帜。大殿前面空坪上有一个石香炉,一棵枝繁叶茂的皂角树与石香炉为伴。一条大路从庙门经过,庙门东南角10米处,现存一眼大理石镶边的古井,井水清澈甘冽,常年不涸,仍供村民饮用,井沿上古朴沧桑的四块大理石,正是历史的见证。
据在江步墟土生土长、现供职于某市副局长的黎先生回忆,华佗古庙从前香火鼎盛,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庙会时,四面八方有许多信众来华佗古庙烧香许愿,后来因“破除封建迷信”,古庙无人修葺,最后瓦面漏雨,横梁损坏,才慢慢坍塌,直到2011年重修。黎先生还找到镶嵌在庙里的“捐资芳名榜”,指着自己的名字为笔者介绍华佗古庙的历史。
江步墟的华佗古庙,是目前笔者知道的清远唯一仅存的纪念名医华佗的庙宇,笔者不知道华佗的后裔是否还居住在江步墟,但它存在了数百年的历史不应被文史工作者所忽略。江步华佗庙是百姓在缺医少药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虔诚向往。如今,随着现代医术的迅猛发展,江步墟的村民即使有疾病也没有再求助于“医神”了。然而,华佗古庙作为中华医药文化古迹,应该得到好好保护和发扬光大,让这座有百年历史的文化古迹,让这座有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的民间庙会,重放异彩。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