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介绍资料50字,详细阿昌族介绍
阿昌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名族,这个民族是非常的人口是在将近60万左右,那么关于阿昌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生活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来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德宏州梁河县陇川县是阿昌族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全国仅有的3个阿昌族乡,分布在梁河的就有2个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另外一个在德宏陇川户撒),占全国3个阿昌族乡人口的66%。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159426人,其中阿昌族有11740人,占全县人口的,占7.56%,人们都把梁河称为“阿昌族的故乡”。
阿昌族的称谓很多。古代的文献书籍上写作“峨昌”或“娥昌”,元代以后的地理志上写作“阿昌”。现在统一称为“阿昌族”。阿昌族居住的地区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8℃,自然条件较好,以自古以来,阿昌族就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和豆类。
说起阿昌族,首先要说说阿昌族的特点,就是铁匠多,以打铁最出名。他们善于打制各种刀具,除行销于附近的民族地区外,还远销到西藏、青海、云南省中甸等藏族地区,以及我国邻邦缅甸。制铁手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木匠、石匠、银匠、酿酒、纺织、缝纫,印染等行业的发展,所以阿昌族聚居区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铁匠之乡。为什么阿昌族打铁技术如此高明呢?这还得从历史上说起。
梁河阿昌族的先民原来住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在先秦时期逐渐向南迁移。公元2世纪左右迁到了怒江流域,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以后部分阿昌族又向南迁徙,最后来到德宏地区定居下来。到了明朝时,明朝政府向这里派兵驻屯。派到户撒、腊撒的军队中有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匠人,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他们把内地先进的打铁技术传到了这里。阿昌族向他们学习,并发展了他们的冶铸和锻造技术,世代相传,技艺不断提高。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是靠口耳相传,人们都会说阿昌人的嘴巴厉害。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习的缘故。阿昌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阿昌族也有自己的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寓言等。有的反映民族起源,有的歌颂武装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赞扬劳动者的勤劳智慧。如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阿昌族喜欢唱民歌,不论是上山下地做活、节庆聚会或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都要唱民歌小调来抒发感情。他们唱的民歌有一定格式、调子,如《仁义山歌》、《结交山歌》、《送路》等,唱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不仅歌词优美,感情诚挚,而且曲调也很有民族风味。阿昌族地区有一句俗语,充分说明了阿昌人爱唱民歌的情况:“知了三个,叫声满山凹;阿昌三个,唱得满山歌。”
阿昌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穿着也不一样。本民族的衣着特点以腊撒地区保留得较多。姑娘们打包头,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已婚妇女改穿筒裙。中年以上妇女多穿黑色土棉布上衣,戴黑包头,高30多厘米,这是阿昌族妇女与其他族妇女在穿着上最明显的区别。男子除老年人缠包头外,其他则与附近的傣族、汉族基本一致。
进入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深受苦难的阿昌族人民,数次组织起来反抗土司。特别是一九四九年,土司不顾阿昌族人民沟反对,在临近解放时,对国民党还存在幻想,规定两丁抽一,三丁抽二,强拉百姓组织武装,企图顽抗。在训练时,二土司又无故打伤壮丁,更激起人民的仇恨,结果二土司在回家的路上被百姓开枪击毙。当土司正在大抓“凶手”之际,群众用土司的武器组成反抗土司的武装,举行起义,于一九五零年初由攻土司衙门。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进驻保山,起义群众及时向解放军求援。阿昌族起义者经过兰个昼夜的战斗,攻破了土司衙门,打死了老土司,取得了胜利。消息传到正在陇川召开的“十土司会议”上,使企图阻止解放军进驻边疆的土司们大为震惊。与国民党残军败将勾结的土司们,还想对起义群众进行血腥镇压,但由于解放军及时赶到,粉碎了反动派的阴谋,拯救了阿昌族人民。
在历史上,阿昌族比较早地接受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内地商人在宋、元时期已经常出入于云龙阿昌族中,有些商人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阿昌族,教他们开水田,粮食得到稳产高产,因此商人也得到阿昌人的信任,有的便娶阿昌妇女为妻定居下来,有的被阿昌族土司头人招为女婿,代土司头人操持政务。但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多;阿昌族也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据酒涧的老人说,今苗丹、赛初、丹梯、广地这些村落的汉族,原来都是阿昌族。同时在“田亩日开,客商益众”以及“客商浸利”,进行不等价的交换和高利贷的剥削的情况下,阿昌族的广大群众很快丧失了土地,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明、清时,保山、腾冲等地的食盐都是阿昌人从云龙盐井运去的。也有些人家丧失了土地之后,逐渐向边远山区迁移,去寻找新的住地。在汉族和傣族的封建政治、经济未进入之前,阿昌族的社会经济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即具有二重性经济的农村公社阶段。村社有自己的领袖,称为“作借”,含义是“好儿子”,是村社成员共同推选出来的优秀人物。随着汉族封建势力和傣族土司势力的进入,阿昌族的农村公社经济也迅速向封建社会转化,他们的村社或部落领袖便被纳入封建统治范畴,也被封为土司,过去的“作借”已变成为统治阶级征收赋税、派款派夫的工具了。这些上层人物和其他民族的统治者又互相依赖,联合统治和压迫人民。近代阿昌族地区的统治政权,形式上仍由土司统治,但实际上它早已是地主经济的一部分,或成为国民党没治局压迫剥削人民的工具。
一九五零年德宏地区得到解放。一九五二中,梁河县成立了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有四位阿昌族代表被选为委员。户撒、腊撒成立了相当于现在公社一级助阿昌族自治区,正副区长等主要干部都是阿昌族。在一九五三年七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时,阿昌族代表名额也得到充分的照顾。还在潞西县高埂田、梁河县丙界和关璋村成立了三个阿昌族自治乡。阿昌族干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管理本地方的行政事务。
小结:阿昌族接访时间是1950年,他们很多时候的传统都没有随着现代的发展而改变,还是有一些传统保留了下来。他们很多以前古老的风俗,虽然保留下来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比较古板的制度,废弃掉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