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悲壮的西迁历史,详解:锡伯族西迁历史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有三大长征奇迹:(按时间顺序来说)锡伯族西迁、蒙古族东归、红军长征。东归和长征大家可能都已经耳熟能详,那你了解锡伯族吗?让我来告诉你关于西迁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清一带,边患之大,莫过于新疆”,在清代,外蒙、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都在清政府管辖范围内。早清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地广人稀,新疆的军务十分空虚,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以后,清政府意识到西北边防的重要性,由于清政府当时在新疆的兵力无法驾驭当时的局势,而沙俄不断地觊觎我国西北的土地,他们希望以步步为营的方式占领中国的土地,所以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时候,为了尽快加强新疆的兵力,应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的奏请,乾隆皇帝决定于公元1764年从沈阳、开原以及周边的15个(也有说17个)城市抽调锡伯族官兵,命他们携带家眷前往新疆驻扎。
据传,当年乾隆皇帝曾亲口许下“六十年回故乡”的诺言。当时共抽调了骁勇善战、年富力强的锡伯族官兵1020人(也有1018人之说),携带在册家眷共3275人。出发前,人们在锡伯家庙(沈阳太平寺)举行了大型祭祖活动,祭祖之后踏上征程,来到新疆。祭祖的那天是农历四月十八,因此,这一天也被定为“西迁节”,就是为了纪念西迁这一壮举。到今年已经245年了,也就是说4个60年都过去了。
我们的军队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还要携带大量的家眷和粮草,所以大多是靠骑马、坐牛车前进。队伍从沈阳出发,出彰武台边门,沿外蒙这条路前往新疆,因为这条路地势比较平坦、沿途有水有草,能够供牲畜食用。当人们风餐露宿,一路到达外蒙乌里雅苏台,时正好是农历的八月份,蒙古高原上气温十分低,早已入冬了,军队在这里遇上了暴风雪,很多人都冻伤了,另外,长途跋涉的军队,人困马乏,牲畜群经过长途劳累后本来就没有赶上青草季节,又流行一种瘟疫,大部分牲畜死亡,据统计,从沈阳出发时,人们至少带了三千多头牛,可到了乌里雅苏台却死的只剩下四百四十头,其他的也是瘦弱不堪,不得其力。由于降雪,沿途没有能够供牲畜使用的青草。军队无法继续前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蒙古将军成衮扎布热情款待锡伯族军队,并挽留军队住下来,度过寒冬。军队在乌里雅苏台休整了七个月,第二年,草返青后从蒙古部落借了500匹马、500峰骆驼,继续前进。当人们一路到达科布多时,适逢春天终年积雪的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洪水泛滥,军队被困长达两个月,被困期间,由于军队口粮不足一个月,于是奏请伊犁将军,由伊犁将军派兵前来接应,当军队会合的时候,锡伯军队早已断了口粮,大部分时间是靠挖野菜、吃树皮充饥。
由于长途劳累、饥寒交迫,军队中大部分妇女早产,由于缺乏布匹,新生的婴儿全部是靠路边的干草裹着来到新疆伊犁的。到达伊犁后,锡伯族军队要接受伊犁将军的检阅,令伊犁将军感到惊奇的是:乾隆皇帝原本给了三年的期限,而锡伯族军队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就到达了新疆伊犁,如果除去途中在乌里雅苏台度过寒冬住的7个月,还有在科布多遇到洪水被困的两个月共九个月的话,全程将近两万里,锡伯军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走完了全程。
虽然沿途有饥饿、寒冷、干渴、洪水这样一些自然原因威胁着军队,军队中还有很多妇女、小孩需要我们去照顾,然而,到达伊犁后,军队人口不但没有落下一个妇女、小孩,人口反而增加到5050人!这就是让人惊奇而又感动的一点:一年之中出生了350个婴儿,这些婴儿也被世界上一些友好人士称为“世界上最小、最小的兵”,因为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稚嫩的肩膀上就担负起了保卫祖国的历史重任,他们是靠干草裹着来到新疆伊犁的!另外,还有450人舍不得和亲人分别,偷偷得从沈阳跟随军队到达伊犁,自愿加入我们保卫边疆的队伍。
两百多年过去了,锡伯族在虽然没有实现60年回故乡的梦想,但在新疆,他们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为边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