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舞蹈基诺大鼓舞,基诺族大鼓舞的特点
基诺族的大鼓舞既神秘又神圣,已经成为该州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下面,我们将通过大鼓舞的资料、特点和习俗来详细了解大鼓舞,一起来看看吧!
大鼓舞资料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基诺族大鼓舞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目前,只有3名年过七旬的老人尚能掌握大鼓舞仪式的全过程及全部舞蹈动作,已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急需加以保护。
大鼓舞特点
基诺族的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平时禁止敲击,只有在过特懋克节和祭祀称为"铁罗嫫嫫"的神灵时,方能敲击大鼓和跳大鼓舞。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大鼓舞的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
解放以后,基诺族跳大鼓舞的场所从卓巴家搬到寨场。大鼓舞经文艺工作者加工以后走上了舞台,成为具有基诺族民族特色的表演性舞蹈
大鼓舞有专门的舞曲,经文化部门调查记录的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攸壳》(意为拜灵)、《厄扯锅》。《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调,由徵、宫、羽、商、角五音阶组成,速度缓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或镲边歌边舞,表现过年的喜庆气氛。
大鼓舞习俗
跳大鼓舞须在三个时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开祭家神铁罗嫫嫫米遮时。祭鼓仪式完毕后,由卓巴敲响锣,并将鼓槌交给舞者,舞者接过鼓槌后,到各桌老人面前老人舞蹈,老人跳后,青年人才跳。舞蹈开始时唱"鸟悠壳""乡亲们,拜神开始!沿着祖父的路,按照祖母的规矩,世世代代传下去……"
二是在"特懋克"(即"打铁节")时。过"打铁节"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长老决定的,一旦时间确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圣的大鼓挂起来,寨民们就知道"打铁节"开始了。这一天要选出一个后补铁匠,新选出的铁匠不一定很会打铁,而是一位18岁左右的"帅哥",有点选美的意思。新选出的铁匠倍受尊敬,当晚举行祭鼓仪式。跳大鼓舞时,人们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台,祭台顶用竹篾弯扎成一道"彩虹",台中画有一幅"洪水故事"中的大鼓,在洪水图画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铁匠则坐在垫有毡子的竹篾凳上。舞蹈开始,按惯例由大长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后击鼓舞蹈,依次是二长老卓生,在七老和首席铁匠祭鼓舞蹈后,新铁匠必须击鼓而舞。"打铁节"跳大鼓舞,除表现出基诺族对祖先的崇敬外,还表现了基诺人由原始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向铁器时期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的转变。
三是村寨长老卓巴、卓生家盖新房时,须搭一简易草棚放置大鼓,举行祭鼓仪式后,敲鼓三声即可开始舞蹈。过去"祭家神"、"打铁节"跳大鼓舞时,妇女不得参加,只能站在大鼓后面,现今妇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
基诺族在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太阳鼓"。由于它的造型独特别致,成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代表基诺族的吉祥物;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共创辉煌》的第一个场面,就是一位基诺族姑娘挥槌敲击一面巨大太阳鼓;云南民族村中的基诺族村,寨门顶端也悬挂着一个太阳鼓的图案。基诺族大鼓已成为标识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