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赣南红色文化心得体会,揭秘赣南红色文化
赣南是江西的南大门,东毗福建三明、龙岩,南邻广东梅州、韶关和惠州,西连湖南郴州,北接本省吉安、抚州。1999年7月,撤地设市,设立赣州市。“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学课本上的典型的赣南红色文化代表,那么,赣文化是怎样的呢?不妨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1、出将军最多的兴国县
在兴国烈士陵园,将军馆,我看到的最多的是一大堆的数字。当年全县23万人,有8.5万多热血儿女参军参战。孕育出54位功勋卓著的兴国籍解放军将军。
兴国县土地革命时期全县人口23万余人,参加红军的有5.5万余人,参加支前的有3.8万余人,革命胜利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人民解放军军官就有54名,成为全国闻名的“将军县”。同时兴国也是全国烈士较多的县份之一,仅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3万余人。
2、于都县红军长征第一渡
1933年10月,国民党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根据当时形势,红军只能实行战略突围。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移交防务,隐蔽撤离战场,到达于都地区集结渡河。于都县因“长征第一渡”而闻名于世。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为了支援红军,县城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木都拿出来架桥;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仅4天时间,就在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和布设了众多摆渡点,保证了八万多人顺利渡河。人们耳熟能详的赣南民歌《十送红军》,就是描写当时百姓和红军惜别时的情景和浓浓的鱼水之情。
站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前,似乎把我又带回到那硝烟弥漫、依依惜别的难忘岁月中。经历七十年的洗礼,于都河仍在静静地流淌,只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为将历史再现,如今重新建起了当年的浮桥。纪念碑附近建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面记载了当年准备长征以及大部队撤离后留守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当年所使用过的实物。
3、“红色故都”,
瑞金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是“红色故都”,境内保存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总数达到18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就有15处,据统计,瑞金所保存的红色文化遗址居全国之首,现有40多个中央和国家部委在这里修复了前身旧址。主要集中在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三大革命旧址群。
4、中央苏区的南大门
在大余梅岭,陈毅同志写下了《梅岭三章》、《赣南游击词》等著名诗篇。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