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剪纸艺术,陕北剪纸简介及其文化溯源

运势阁 阅读:3 2023-07-03 18:01:17 评论:0

剪纸文化

  陕北剪纸溯源:
  剪纸的起源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祈福驱祸的民间巫术。在过去,人会时常感到命运的拨弄,即使对农时与节气有所掌握也并不能带来风调雨顺,勤劳和善良也不能保障全家人的健康,天灾人祸都成为高悬在人心里的巨大阴影,因为毕竟农民是靠天吃饭的。

  陕北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剪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人们更注重剪纸的形式和商业价值,对其中承载的文化含义却往往忽视了。陕北民间剪纸因为地处偏僻、经济闭塞、交通不便,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很多与黄土高原人生产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古老剪纸,其形式和含义都被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陕北民间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
  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陕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陕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
  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陕北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
  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陕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陕北民间剪纸的风格:
  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延安、榆林、定边、靖边、绥德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
  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北犷南秀”南北剪纸的区别:

  北方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讲究观念,想到哪剪到哪;而南方剪纸玲珑剔透、严整优雅,以写实风格着称。于是形成了北方剪纸粗犷随意、南方水乡剪纸精致明快的“北犷南秀”的鲜明特色,反映了北方大陆与南方水乡劳动群众的性格气质。

  中国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史记中,“剪桐封第”的故事,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图像赠予其弟姬虞,作为封命之书,封虞为唐侯,至今有三千多年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1959年新疆的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剪纸团花:对鹿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菊花团花、和忍冬纹团花。“剪纸”一词首先出现于唐杜甫彭衙行一诗中:“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李商隐在人日中也吟道:“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剪纸在唐朝已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艺术品品种。宋代,民间多用青纸或青绢剪制小幡。到了明、清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挂签、窗花、团花、灯花,除寄托接福纳祥外,还在枕头、鞋、梳妆镜等物品上贴上喜花,以渲染气氛。“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这是至今还在西北地区流传的一句民谣,它反映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已能巧用剪刀类工具制做小件饰品。

  陕北民间剪纸制作的唯一工具是剪刀,由于是剪刀在一张平面的红纸上进行造型,所剪出的花鸟鱼虫、禽兽蔬果和人物等,均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感,剪纸经过陕北广大劳动妇女(也有极少数男人)和艺人的创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表现了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那些造形生动,画面优美的剪纸中,有祈愿农事丰收、生活富裕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也有表现动植物形象的如艾虎、狮子、麒麟、玉兔、石榴、牡丹;还有传说中的人物和神话历史故事场景,像黄帝、鹊桥会、二十四孝等;更有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礼赞的作品,抓髻娃娃、鱼戏莲和扣碗。从广大妇女的剪纸作品中不难看出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多么的强烈。

  陕北剪纸以延川、安塞为代表。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北部的延川县,高天厚土,人杰地灵,是积淀沉厚的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史书记载,自古以来就有“武出三边、文出两川”之说,早在六千年前,先民们就在延川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古村落遗址,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和青铜器出土。由此可知,剪纸艺术只所以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发滋荣,绝非偶然。2002年2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会在延川召开,从而确立了延川剪纸在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地位。

  很早以前陕北的剪纸只有“窗花”,形式单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才有一批人将剪纸作为一门艺术去探讨、发展。如今,延川剪纸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剪得最多的是他们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马、牛、羊、鸡等和那些吉祥如意、生殖崇拜、连年有余、民俗风情、故事传说,尤其是近些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以陕北信天游为题材的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老中青三代众多的剪纸能手用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生活经历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其表现方法却不尽相同,有的粗犷、淳朴,有的精巧、洒脱,有的明朗、简练,有的夸张变形,无所不能表现。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剪纸、信天游、闹红火是陕北乡下最为流行的三种娱乐形式。剪纸同信天游却象一对孪生姊妹紧紧相随,陕北婆姨手里剪着剪纸,嘴里吟唱着信天游,这在乡下随时随处可见。

  陕北的剪纸是乡土艺术,参与者大多是农村妇女,女人的天性是爱美,所以陕北剪纸的主要审美特点是装饰,单调的“锯齿牙”装饰已不能满足今天广大剪纸作者的需要,他们试图用各种花草、鱼、虫来装饰所剪的剪纸,借用一切装饰手段使自己所剪的剪纸美起来,“女人一枝花”,他们愿自己的剪纸象花一样美。作者们除剪他们共同的生活及生活伙伴如娶亲、放羊、喂猪、纺线、织布,马、牛、羊、狗、鸡等以外,他们也注重将自己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在剪纸作品中,这种个性化的作品在如今陕北剪纸中显得由为成熟。

  上世纪90年代初陕北老一辈的剪纸能手已相继故去。代之而起的是有文化的新的一代,从而给这一民间本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这无凝会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小结:剪纸在陕北展现的淋漓尽致,也越来越成熟,各家各户都能看到剪纸图案的样子,是陕北的民俗活动之一。

  你可能还喜欢:
  山西剪纸简介 这些你都了解吗?
  民间艺术剪纸介绍 你了解多少?
  剪纸的技法 剪纸技法与流程
  剪喜字的详细步骤图文介绍

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